优势余热利用

时间:2023年12月07日 来源:

    余热利用在垃圾发电行业中未来或将呈现爆发式的增长。根据国家环保总局预测,2010年我国城市垃圾年产量将为,预计2020年将达到。中国固废网发布的《2010中国城市生活垃圾行业投资分析报告》预测,未来10年,中国垃圾焚烧处理总量比例将由现在的2%~3%上升到10%~20%。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技术主要有机械炉排炉和流化床垃圾焚烧技术。在发达国家,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已成为成熟产业,垃圾焚烧发电技术正在向大型化、高效化发展。欧洲各国制定了严格的垃圾焚烧标准;2010年国内拟建设的垃圾电站项目达到41个。目前存在着对排放有害气体二恶英的担忧,但垃圾好的处理方法仍是焚烧,预计问题一旦解决后,未来垃圾发电可能会呈现爆发式的增长。我们预计未来5年垃圾焚烧电站建站超过200座,其中垃圾焚烧发电余热锅炉将到30亿元。 余热直接利用的方式有哪些?优势余热利用

优势余热利用,余热利用

    余热利用在钢铁行业主要是烧结余热发电将会大面积的推广开来,据统计,钢铁行业余热资源大约占比37%,余热利用率较低,提升的空间较大。钢铁行业能耗约占全国工业总能耗的15%,其中余热资源约占37%,节能空间大。据统计,05年我国大中型企业吨钢产生的余热总量为,约占吨钢能耗的37%,其中终产品或中间产品所携带的显热约占余热总量的39%,各种熔渣的显热约占9%,各种废(烟)气占37%,冷却水携带的物理热约占15%,余热资源丰富。我国大型钢铁企业余热利用率约为30%~50%,国外先进企业余热利用率达90%,未来提升空间大。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余热资源的利用率大约为30%~50%,2010年4月如果加上其他中小型钢铁厂,全国平均水平则更低。 镇江设备余热利用类型烟气余热回收原理图。

优势余热利用,余热利用

在分析余热余能的利用问题期间,必须明确以下的认识与原理:余热余能与生产工艺、能源利用过程的关系十分密切,它们伴生于生产工艺、能源利用过程之中。因而,它们的来源品位有高低之分,不能简单地认为只包括低位余热余能。它们的产生是由工艺及能源转换过程进行的不完善而产生的各种损失(这里包括燃烧损失、传热损失、传递损失、化学不完善损失、散热损伤、摩擦损失、漏失损失等)所造成。所以为了合理利用这部分余热余能,则要与上述原因相结合的系统及过程特点相联系。

根据调查数据,各行业的余热总资源约占其燃料消耗总量的17%-67%,可回收率达60%。可回收利用的余热资源约为燃料消耗总量10.2%-40.2%。按照10%的水平保守估计,2020年我国潜在的可回收利用的余热资源达到4.98亿吨标准煤,近6年可回收利用的余热资源为27.88亿吨标准煤,基本可以覆盖我国目前半年的能源消耗需求。根据数据统计分析并依然按10%保守估计,考虑余热资源中有50%高温烟气余热回收容易,预计2021年我国余热资源潜在利用价值超2500亿元,到2026年将达2930亿元。目前余热利用的途径主要有三种。

优势余热利用,余热利用

余热资源是指在目前条件下有可能回收和重复利用而尚未回收利用的那部分能量,被认为是继煤、石油、天然气和水力之后的第五大常规能源。这些余热资源可用于发电、驱动机械、加热或制冷等,因而能减少一次能源的消耗,并减轻对环境的热污染。我国钢铁、有色、化工、水泥、建材、石油与石化、轻工、煤炭等行业的余热总资源丰富。我国钢铁、有色、化工、水泥、建材、石油与石化、轻工、煤炭等行业的余热总资源平均值约13亿吨标准煤。。低温余热资源的利用方式和技术。山东哪里余热利用技术

余热余能的优化利用,是解决目前能源紧张、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势余热利用

余热直接利用的方式1、生产热水和蒸汽:利用中低温的余热来生产热水和低压蒸汽。在学校或医院等地方,生活中所使用的热水,通常都是利用锅炉的余热进行生产的。2、预热节能:在一些生产工序中,通常需要对空气进行加热,而利用余热资源对空气进行预热,可减少能源的成本,提高燃烧效率。3、干燥流程:利用余热资源,对物料进行干燥。热管换热器余热回收方式1、热管式气气热管换热器;热管换热器是以导热性能优良的热管作为传热元件,当热管的吸热端置于高温烟气中时,热管中的工质发生相变,在热管的冷凝端释放热量,把周围的空气加热,随后被加热的空气可为锅炉补风。2、热管式气液式热管换热器;热管余热热水器,对余热资源进行回收后,利用这部分余热资源给水加热,生产的热水可用于生产或生活中,一举两得。3、热管式热水取暖;高温烟气从燃烧器烟道进口水平进入余热回收器一侧,经余热回收器吸热降温后从烟气出口送出,经净化处理后排入大气。进水经吸热经水泵送至暖气片供热,放热后送至膨胀水箱。余热资源的回收利用,是节约能源、实现双碳目标的途径之一,对生产中产生的余热资源进行回收利用,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对环境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优势余热利用

信息来源于互联网 本站不为信息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