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bruker双光子显微镜用途

时间:2022年01月28日 来源:

光学显微镜从1590年发明以来,不断发展,促进生命科学日新月异的发现,帮助人类逐层打开生命本质的大门。同时,生命科学的发展不断给光学显微镜提出新的要求,促使成像理论和技术持续更新迭代。科学进入21世纪,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在体外研究细胞和组织,需要能够更真实地探索生命,在体内实时观察细胞的发生和变化。此时,双光子显微镜进入了科学家的视野。在高光子密度的情况下,荧光分子可以同时吸收两个长波长的光子,然后发射出一个波长较短的光子,其效果和使用一个波长为长波长一半的光子去激发荧光分子是相同的(图1)。如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在单光子激发时,在波长为350 nm光的激发下发出450 nm荧光;而在双光子激发时,可采用700 nm的激发光得到450 nm荧光。这种双光子显微镜的视场是普通显微镜的10倍。美国bruker双光子显微镜用途

美国bruker双光子显微镜用途,双光子显微镜

双光子显微镜的应用由于适合动态成像,双光子显微镜一经问世便很快应用于神经科学、遗传发育、药物代谢等领域。双光子显微镜能够在细胞甚至是亚细胞水平上对***神经细胞的形态结构、离子浓度、细胞运动、分子相互作用等进行直接成像监测,而且能够进行光裂解、光转染和光损伤等光学操纵。同时,双光子显微镜能动态监测**在体内的生长和转移,并可对**治疗过程中*细胞的变化进行实时观测和评估。随着光学技术、荧光探针技术、计算机成像技术的发展,双光子显微技术会得到更大提升和更广的应用,未来不仅用于基础研究,也将扩展到临床应用。美国bruker双光子显微镜用途双光子显微镜不需要共聚焦细孔,提高了荧光检测效率。

美国bruker双光子显微镜用途,双光子显微镜

双光子显微成像的在生物医学研究和医疗领域应用有较大的应用前景,首先双光子显微镜能够进行细胞和组织结构成像,在亚微米级成像,此功能与目前市场上的共聚焦类显微镜性能类似;双光子显微成像能够实时、在体、原位、无创地,根据不同物质组份的光谱特性,区分成像;双光子显微镜能够进行生化指标成像,在无造影剂的前提下,利用自发荧光、二次谐波、荧光获得活细胞生化信息。双光子显微镜技术在医疗诊断应用中具有巨大的潜力,该领域还未形成标准和体系,需要系统的医学研究与庞大的医疗数据加以支撑,通过研究人体基于多光子成像技术,进行细胞结构、生化成分、微环境、组织形态、代谢功能的影响信息,找到与疾病的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组织病理学、诊断和***特征的关联关系,共同探究生理病理基础和分子细胞生物学机制,筛选鉴定**、皮肤病、自身免疫病及其他疑难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建立全新的多光子细胞诊断的完整数据库,定义出针对不同疾病的多光子临床检测设备的产品标准。

双光子显微镜的优势:在深度组织中以较长时间对活细胞成像,双光子显微镜是当前之选。双光子和共聚焦显微镜都是通过激光激发样品中的荧光标记,使用探测器测量被激发的荧光。但是,共聚焦一般使用单模光纤耦合激光器,通过单光子激发荧光,而双光子使用飞秒激光器,通过几乎同时吸收两个长波光子激发荧光。下面是两种技术的对比图。双光子激发荧光的主要优势:双光子比共聚焦使用的更长的波长,所以对组织的损伤更小且穿透更深。共聚焦的成像深度一般为100微米,双光子则能达到250到500微米,甚至超过1毫米。另外,同时吸收两个光子意味只有较强度聚焦点处能被激发,所以不会损伤焦平面之外的组织,并且生成更清晰的图像。双光子显微镜使用高能量锁模脉冲器。

美国bruker双光子显微镜用途,双光子显微镜

后续实验使用碘化丙啶(PI)来指示细胞在7、8、9和10分钟的延时观察后的损伤情况,来验证该光学系统对活细胞长期观察的适用性。在观察期间,88个焦点以100毫秒的曝光时间,曝光间隔1s照射样品,激发强度为3.21×104W/cm2,激发波长为525nm,使用前文提到的60×物镜及1.0AU孔径,图5(a)-(d)为引入PI的成像图,(e)-(h)为相应的相应衬度图。改变激发条件为每照射500ms间隔5s,得到相应的(i)-(p)。由图像可知,延时观察小于8分钟的情况下不造成可见细胞损伤,对于实际3D延时成像,由于焦平面是移动的,所以预期细胞存活时间会更长,可见这是一种在3D在体延时成像中具有很大优势的成像方案。双光子显微镜能够进行指标成像;美国bruker双光子显微镜用途

双光子显微镜观察到的现象证明了钙离子的增加依赖于肌体触发的钠离子作用电势。美国bruker双光子显微镜用途

在该自适应光学双光子荧光显微镜中,她们将空间光位相调制器光学共轭到显微物镜的后焦平面,通过位相调制器将入射光分成若干子区域,每一块子区域的波前都可以被控制。同时,她们用数字微阵列光处理器,以不同的频率同时调制其中一半子区域的入射光强度,以另一半子区域作为“参考波前”。来自所有子区域光束会在焦点处会聚干涉,通过监测焦点激发的双光子信号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并进行傅里叶变换分析,可以“分解”得到被调制的每一块子区域的“光线”的贡献信息,从而可以实现对一半子区域波前的并行测量。对另一半子区域重复这一测量过程,从而获得整个入射波前的信息并进行校正。该方法耗时很短,通常约1~3分钟左右即可完成像差的测量和校正,无需复杂的计算,适用于任何标记密度和标记类型的样品。更重要的是,得到的像差校正图案可以用于提高较大视场范围内的成像质量。该方法无疑为在体研究小鼠大脑皮层深层区域的生物、医学问题提供了可行性方案。美国bruker双光子显微镜用途

信息来源于互联网 本站不为信息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