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烧厂渗滤液处理设备厂家
虽然实践已经证明厌氧生物法对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的有效性,但单独采用厌氧法处理渗滤液也很少见。厌氧、好氧处理法单独使用是无法达到排放标准的,如果两者进行结合,那么获得的除污率较为理想,同时大幅降低投资成本。对高浓度的垃圾渗滤液采用厌氧好氧处理工艺既经济合理,处理效率又高。COD和BOD的去除率分别达86.8%和97.2%。厌氧好氧生物氧化工艺(厌氧硝化和生物氧化塘),西南师大生物系对pH为8.0~8.6,COD为16124mg/L,BOD5为214~406mg/L、NH3- N为475mg/L的渗滤液采用厌氧好氧生物化学法处理,取得出水pH为7.1~7.9,COD为170.33~314.8mg/L,BOD5为91.4mg/L、NH3-N为29.1mg/L的良好效果。渗滤液处理设施设计需考虑地区特点,因地制宜。焚烧厂渗滤液处理设备厂家
北英格兰的Seamer Carr垃圾填埋场,有一部分采用渗滤液再循环,20个月后再循环区渗滤液的COD值降低较多,金属浓度有较大幅度下降,而NH3 -N、Cl-浓度变化较小。说明金属浓度的下降不仅是由于稀释作用引起的,也可能是垃圾中无机成分对其吸附造成的。该处理法具有较好的负载性,土壤的稳定化进程得到加速,不用在其运营过程中投入过多的资金,修缮成本也很低廉。倘若土地资源不够丰富,那么无法推广使用这种处理方法,该处理法显效漫长,很容易出现重金属的富集,对土壤的安全造成威胁。回灌法和人工湿地法是土地处理方法中较主要的方法。深圳中转站垃圾渗滤液处理设备供应反渗透技术:实现渗滤液的高浓度有机物和盐分去除。
近年来,生物絮凝剂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A. I. Zouboulis 等研究了生物絮凝剂对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效果,研究发现:只需投入20 mg/L 的生物絮凝剂就可去除垃圾渗滤液中85%的腐殖酸。混凝沉淀法是垃圾渗滤液处理关键技术,既可作为前处理技术,减轻后处理工艺的负担,又可作为深度处理技术,成为整个处理工艺的保障。但其较主要的问题是氨氮去除率不高,同时产生大量化学污泥,而且投加的金属盐类混凝剂可能会造成新的污染。因此开发安全、高效、低廉的混凝剂是提高混凝沉淀法处理效果的基础。
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是针对垃圾填埋场垃圾渗滤液的特性的技术,是用于环境保护领域的技术。技术来源:(1)垃圾填埋场---垃圾本身含有的水分、进入填埋场的雨雪水及其他水分,扣除垃圾、覆土层的饱和持水量,并经历垃圾层和覆土层而形成的一种高浓度废水;(2)垃圾焚烧发电厂 --国内生活垃圾的典型特点是厨余物含量高、含水率高、有机物含量高,混合收集,相对热值较低。因此,国内生活垃圾焚烧厂设计中,垃圾坑的储存容量为3-7天的垃圾处理量;即垃圾在垃圾坑中储存经过3-7天的发酵熟化,以达到将垃圾中的水份沥出--产生了渗滤液。技术特点,成分复杂:含有多种有毒有害的无机物和有机物,COD、BOD、氨氮浓度高,色度大;水质波动大,不同填埋场水质差异很大,即使相同的填埋场,随季节的变迁和填埋年限的增加而不断变化;从上分析,渗滤液处理面临的棘手的问题。生物可降解性随填埋龄的增加而不断降低。排放标准的提高。生态浮岛:利用植物吸收渗滤液中的营养物质。
M. Heavey 等用爱尔兰Kyletalesha 填埋场的垃圾渗滤液进行煤渣吸附实验,结果发现:COD 平均为625 mg/L、BOD 平均为190 mg/L、氨氮平均为218 mg/L 的渗滤液经过煤渣吸附处理后,COD 去除率为69%、BOD 去除率为96.6%、氨氮去除率为95.5%。由于煤渣资源丰富且可再生,没有二次污染,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活性炭吸附处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活性炭价格较贵,而且缺乏简单有效的再生方法,故其推广应用受到限制。目前吸附法处理垃圾渗滤液大多为实验室规模,还需进一步研究后才能用于实际。渗滤液处理与海绵城市建设相结合,提高城市抗洪能力。深圳全量化渗滤液处理参考价
超声波破碎:促进渗滤液中微生物细胞的裂解。焚烧厂渗滤液处理设备厂家
厌氧生化处理,厌氧生物处理的有目的运用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直到近20年来,随着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学科发展和工程实践的积累,不断开发出新的厌氧处理工艺,克服了传统工艺的水力停留时间长,有机负荷低等特点,使它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了很大进步,在处理高浓度(BOD5 ≥2000mg/L)有机废水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厌氧生物处理有许多优点,较主要的是能耗少,操作简单,因此投资及运行费用低廉,而且由于产生的剩余污泥量少,所需的营养物质也少,如其BOD5/P只需为4000∶1,虽然渗滤液中P的含量通常少于1mg/L,但仍能满足微生物对P的要求。用普通的厌氧硝化,35℃ 、负荷为1kgCOD/(m3·d),停留时间10d,渗滤液中COD去除率可达90%。焚烧厂渗滤液处理设备厂家
上一篇: 北京填料垃圾渗滤液处理市场价格
下一篇: 南京玻璃钢废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