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C3免疫组化
荧光标记二抗的选择普遍;与使用荧光素结合一抗的检测相比,成本较低。间接免疫荧光的缺点:由于需要具有两种不同物种反应性的两种抗体,因此物种交叉反应性问题增加;与直接免疫荧光相比,时间更长(操作步骤更多)。间接免疫荧光的优点:通过增加能够与一抗结合的二抗数量进行信号放大;与直接免疫荧光相比,通过信号放大提高检测灵敏度;荧光标记二抗的选择普遍;与使用荧光素结合一抗的检测相比,成本较低。间接免疫荧光的缺点:由于需要具有两种不同物种反应性的两种抗体,因此物种交叉反应性问题增加;与直接免疫荧光相比,时间更长(操作步骤更多)。免疫荧光技术可以同时检测多个目标分子,通过不同颜色的荧光染料进行标记。LC3免疫组化
细胞的固定及免疫荧光:注意事项:(1)取细胞爬片时,动作应轻柔,防止将细胞爬片夹碎,影响实验进程。(2)种细胞过程中,要注意将细胞轻柔混匀,“八”字或者“十”字形摇晃,防止细胞局部生长过密。(3)稀释、加二抗(荧光抗体)及此后的洗涤过程中注意避光。(4)细胞爬片进行免疫荧光之后,需要尽快拍照,防止免疫荧光淬灭。或者放于暗盒内,暂时保存于4度冰箱,尽快拍照。(5)在进行荧光显微镜拍照时,要根据荧光抗体选择合适的激发光源。PI/DAPI能将凋亡和未凋亡的细胞都染成红色/蓝色,只在凋亡的细胞核中才有FITC-12-dUTP掺入而定位的绿色荧光。LC3免疫组化免疫荧光技术在免疫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帮助揭示细胞和分子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其他荧光物质:酶作用后产生荧光的物质某些化合物本身无荧光效应,一旦经酶作用便形成具有强荧光的物质。例如4-甲基伞酮-β-D半乳糖苷受β-半乳糖苷酶的作用分解成4-甲基伞酮,后者可发出荧光,激发光波长为360nm,发射光波长为450nm。其他如碱性酸酶的底物4-甲基伞酮磷酸盐和辣根过氧化物酶的底物对羟基乙酸等。镧系螯合物某些3价稀土镧系元素如铕(Eu3)、铽(Tb3)、铈(Ce3)等的螯合物经激发后也可发射特征性的荧光,其中以Eu3应用较广。Eu3螯合物的激发光波长范围宽,发射光波长范围窄,荧光衰变时间长,较适合用于分辨荧光免疫测定。
荧光物质,荧光色素:许多物质都可产生荧光现象,但并非都可用作荧光色素。只有那些能产生明显的荧光并能作为染料使用的有机化合物才能称为免疫荧光色素或荧光染料。常用的荧光色素有:⑴异硫氰酸荧光素为黄色或橙黄色结晶粉末,易溶于水或酒精等溶剂。分子量为389.4,较大吸收光波长为490--495nm,较大发射光波长520--530nm,呈现明亮的黄绿色荧光,结构式如下:有两种同分异结构,其中异构体Ⅰ型在效率、稳定性、与蛋白质结合能力等方面都更好,在冷暗干燥处可保存多年,是应用较普遍的荧光素。其主要优点是:①人眼对黄绿色较为敏感,②通常切片标本中的绿色荧光少于红色。⑵四乙基罗丹明为橘红色粉末,不溶于水,易溶于酒精。性质稳定,可长期保存。结构式如下:较大吸收光波长为570nm,较大发射光波长为595~600nm,呈橘红色荧光。⑶四甲基异硫氰酸罗丹明结构式如下:较大吸引光波长为550nm,较大发射光波长为620nm,呈橙红色荧光。与FITC的翠绿色荧光对比鲜明,可配合用于双重标记或对比染色。其异硫氰基可与蛋白质结合,但荧光效率较低。荧光抗体标记使得抗原定位变得可视化,有助于观察细胞结构和功能。
细胞免疫荧光实验常见问题:1、信号弱或者无信号:细胞或组织样本保存时间过长;2)抗体浓度不合适,参照抗体说明书的稀释浓度,再根据样本表达量进行摸索;3)一抗孵育时间不合适,建议 4 ℃ 过夜孵育。2、高背景:封闭不充分;抗体浓度过高;抗体孵育时间过长或温度过高;清洗不充分;样本变干,染色过程确保样品始终浸没于液体环境中.3、非特异性染色较多:固定液残留,这里需要缩短固定时间并且在封闭液中加甘氨酸,并且抗原修复也可以帮助解决非特异性染色;二抗残留,二抗需要用带有吐温 20 的 PBS 溶解,只要荧光显微镜的强度还可以增大,那么就可以增加吐温洗脱掉非特异性染色。免疫荧光技术可以用于研究病毒传播和免疫应答。LC3免疫组化
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用于显示和检查细胞或组织内的抗原或半抗原物质。LC3免疫组化
免疫荧光实验步骤:1.样本准备:细胞或薄组织。对单层生长细胞,在传代培养时,将细胞接种到预先放置有处理过的盖玻片的培养皿中,待细胞接近长成单层后取出盖玻片,PBS洗两次;对悬浮生长细胞,取对数生长细胞,用PBS离心洗涤(1000rpm,5min)2次,用细胞离心甩片机制备细胞片或直接制备细胞涂片。2.固定:取适当的固定剂固定样本。一般用4%PFA固定4℃过夜。固定完毕后的样本可置于含叠氮纳的PBS中4℃保存3个月。3.洗涤:PBS洗涤5min*3次。4.打孔:选择合适的通透剂处理样本,目的是使抗体更容易进入细胞与抗原结合。LC3免疫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