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化工厂节能经验丰富
烧结工序在钢铁企业中属于高能耗工序,烧结工序余热主要包括烧结矿成品显热及烧结烟气显热。目前余热回收技术主要集中在烧结矿显热回收上,而烧结机尾部大烟道内高温烟气余热尚未***回收利用。在烧结机生产时,烧结矿从烧结机头跟随台车依次缓慢推进平移向烧结机尾,在烧结机尾部对热烧结矿进行破碎。烧结机头主抽风机通过烧结台车下方大烟道上的若干风箱提供引风动力,使热烟气强制穿过烧结矿料层,烧结矿经加热灼烧后,烧结机尾部大烟道内烟气温度为300~400℃,比较高可达450℃左右。公司通过EMC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对宣钢3号360m2烧结机大烟道进行局部改造,安装内置式大烟道烟气余热回收装置(余热锅炉),对烧结机尾部大烟道末端高温烟气余热进行有效回收,将余热锅炉汽包产生的蒸汽并入环冷蒸汽发电系统,进而提高烧结系统整体余热利用的蒸汽产量和发电量,达到节能减排、降本增效的目的。工厂废热如何有效的回收?天津化工厂节能经验丰富
建筑节能《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05年7月1日起实施,这是我国批准发布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的综合性国家标准,认真执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并真正落到实处,是当前建筑设计的一项首要任务。公共建筑的能耗包括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通风、空调和照明用能消耗,公共建筑节能50%的目标是由建筑专业、暖通专业、电气专业共同来承担。对于建筑专业来说,就是改善和提高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也就是建筑热工设计。发展和推广低能耗大型公共建筑技术,我国大型公共建筑不足城镇建筑总面积的4%,但能耗却占我国城镇建筑总能耗的20%以上。发展出一套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低能耗大型公共建筑技术,可缓解由于城市建设中大型公共建筑比例的增长将造成的城市电力供应紧张状况。建立我国的建筑能耗统计平台有效的建筑能耗统计平台可以给出我国的建筑物所消耗终端能源的具体数据,定量描述我国建筑能耗的具体特点(如发展变化的特点、不同功能建筑耗能的特点、不同地域建筑耗能、建筑内不同终端用能特点等),是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基础。 碳中和节能推荐咨询余热回收节能改造主要通过增加换热器设备降低高温热源的排放,从而回收废热。
根据所需节约能源类型而划分的如今存在且已经得到应用的节能技术可以这样:节电技术:功率因数补偿技术、闭环控制技术、能量回馈技术、相控调功技术、稳压调流技术、电能质量治理技术;节煤技术:水煤浆技术、粉煤加压气化技术、节煤助燃剂技术、节煤固硫除尘浓缩液、空腔型煤技术;节油技术:锅炉节油技术、柴油机节油技术、发电机节油技术、汽车节油技术、航空航天节油技术;节水技术:工业节水技术、农业节水技术、城镇生活节水技术、服务业节水技术;节气技术:民用节气技术、锅炉节气技术、油田集输系统;工艺改造节能技术:通过改进生产工艺,节约耗能的技术
在许多工业过程中,例如冶炼、发电、化工等,大量的余热被排放到环境中,不仅造成了能源浪费,还对环境造成了额外的负担。通过应用各种余热回收技术,这些热量可以被有效地回收利用,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提高企业的能源效率。节能改造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应该加大对节能改造的支持力度,提供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企业也应该积极参与到节能改造中来,不仅能够实现社会责任的履行,也能够提高企业的形象和竞争力。节能改造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在改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积极应对,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节能改造可以通过改进建筑物的照明系统来减少能源消耗和提高室内舒适度。
碳中和一般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而碳达峰指的是碳排放进入平台期后,进入平稳下降阶段。[8]碳达峰与碳中和一起,简称“双碳”。[10][32]2020年9月22日,中国**在第七十五届**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1]2021年3月5日,2021年国家工作报告中指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24]。节能改造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有效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余热节能改造对大部分工厂有降低碳排放的好处。山东工艺节能商家
节能改造可以通过改进建筑物的供暖系统来减少能源消耗和提高室内舒适度。天津化工厂节能经验丰富
余热节能改造不仅有助于提高能源效率,还可以推动工业和技术的进步。随着余热利用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创新方法被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例如,热电联产技术可以将余热转化为电能,而热泵技术可以利用余热进行高位能的进一步利用。虽然余热节能改造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余热回收系统的初始投资成本较高,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此外,一些地区的能源基础设施可能无法适应余热回收的需求,需要进行升级和改造。8.为了克服这些挑战,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和创新。例如,工程师、科学家和政策制定者需要共同合作,开发更加高效、可靠和可持续的余热回收技术。同时,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降低余热回收系统的成本,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定来推动其应用。 天津化工厂节能经验丰富
上一篇: 四川工艺节能推荐咨询
下一篇: 河南废热节能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