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2PPLUS双光子显微镜的成像视野
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本质的区别在于,光学显微镜:用的是可见光电子显微镜:用的是高频电子射波有什么区别,在于一个基本的原理,光的衍射。。。光波是一个有趣的东西,其中有一项,如果物体的体积小于光的波长,光一般可以绕过去,不发生明显变化。也就是说,有这个物体和没这个物体,在这种情况下,光是不会发生明显改变的。可见光的波长(肉眼):380~780纳米,也就是,如果比380纳米还要小的东西,用光学显微镜,无论你放大多少倍,也是看不见的。因为光绕过去了。。。光的衍射为了克服这个问题,科学家用波长更短的光去照射物体,也是就被观测物。比如10纳米级的光,这样,就能看到我们用肉眼无论如何都看不见的东西。这就是电子显微镜多说一句,光速是不变的。光速=频率×波长。波长越短,频率越大。。频率越大,光波的能量越大。这就是为什么电子显微镜的功率越大,能看到的东西越小。颜色取决于物体能反射光的波长的长短当你看到的物体小于较小可见光的波长,那它就是没有颜色的。。。因为颜色是肉眼对于可见光频率在大脑中的投影。。。。所以只能把他们统一变为黑白。。。没有颜色不是透明的意思,它们不是肉眼可见颜色的定义中包含的。于双光子激发需要两个光子同时到达,因此只有在焦点附近的样品区域才会激发,从而实现三维成像和高分辨率。国内2PPLUS双光子显微镜的成像视野
在高光子密度的情况下,荧光分子可以同时吸收两个长波长的光子,然后发射出一个波长较短的光子,其效果和使用一个波长为长波长一半的光子去激发荧光分子是相同的如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在单光子激发时,在波长为350nm光的激发下发出450nm荧光;而在双光子激发时,可采用700nm的激发光得到450nm荧光。由于双光子激发需要很高的光子密度,为了不损伤细胞,双光子显微镜使用高能量锁模脉冲激光器。这种激光器发出的激光具有很高的峰值能量和很低的平均能量,从而可以减少光漂白和光毒性带来的不利影响。美国激光荧光双光子显微镜商家双光子显微镜还可以对一些具有特性的染料细胞进行实验,还有一些短波长可以利用双光子特性进行特定实验。
双光子显微成像技术不是什么新技术,早在20多年前就有了,目前已经在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中广泛应用。几年前双光子过期后,已经推出自己的双光子显微镜的厂家估计不少于10家以上。即便如此,世界上很多实验室都搭双光子,自己搭的好处有很多,首先是便宜,尤其是实验室已经有飞秒激光器,那就更很省钱了。其次是灵活,可以选择针对特殊用途的搭配,改动也灵活。好处就是可以锻炼队伍,一趟走下来可以把新手带出来,后期维护也更加自由。当然坏处也不少,首先是操心,特别是第1次搭的时候,开始要想方案,后来要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其次是花时间,加上买配件的时间,比买一台现成的商业化双光子耗时长。现在已经有不少关于如何搭双光子显微镜的文章,各种protocol,大多是老外写的,中文的较少。其实完全自己搭一套好用的系统还是不容易的,尤其是没有经验的时候,容易走弯路,多花钱,也多花时间,再加上双光子的重要器件都需要从国外购买,在国内买这些东西耗时较长。因此,我想总结一下我们的经验,贴出来分享,希望能帮到想自己动手的实验室,
双光子显微镜的应用由于适合动态成像,双光子显微镜一经问世便很快应用于神经科学、遗传发育、药物代谢等领域。双光子显微镜能够在细胞甚至是亚细胞水平上对***神经细胞的形态结构、离子浓度、细胞运动、分子相互作用等进行直接成像监测,而且能够进行光裂解、光转染和光损伤等光学操纵。同时,双光子显微镜能动态监测**在体内的生长和转移,并可对**治疗过程中*细胞的变化进行实时观测和评估。随着光学技术、荧光探针技术、计算机成像技术的发展,双光子显微技术会得到更大提升和更广的应用,未来不仅用于基础研究,也将扩展到临床应用。显微成像技术包含:双光子显微镜、宽场荧光显微镜、共聚焦显微镜、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等多种成像方式。
配合双光子激发技术,激光共聚扫描显微镜则能更好得发挥功效。那么,什么是双光子激发技术呢?在高光子密度的情况下,荧光分子可以同时吸收2个长波长的光子使电子跃迁到较高能级,经过一个很短的时间后,电子再跃迁回低能级同时放出一个波长为长波长一半的光子(P=h/λ)。利用这个原理,便诞生了双光子激发技术。双光子显微镜使用长波长脉冲激光,通过物镜汇聚,由于双光子激发需要很高的光子密度,而物镜焦点处的光子密度是比较高的,所以只有在焦点处才能发生双光子激发,产生荧光,该点产生的荧光再次穿过物镜,被光探头接收,从而达到逐点扫描的效果。双光子显微镜已成为较厚有生命体生物组织三维成像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国外investigator双光子显微镜光毒性
微型双光子显微镜的优势是。国内2PPLUS双光子显微镜的成像视野
临研所、病理科和科研处邀请北京大学王爱民副教授在2020年12月22日做了题目为“新一代微型双光子显微成像系统介绍及其在临床医疗诊断”的学术报告。学术报告由临研所医学实验研究平台潘琳老师主持。王爱民,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获学士、硕士学位,后于英国巴斯大学物理系获博士学位。该研究组研发的微型双光子显微镜,第1次在国际上获得了小鼠大脑神经元和神经突触清晰稳定的动态信号,该成果获得了2017年度“中国光学进展”和“中国科学进展”,并被NatureMethods评为2018年度“年度方法--无限制行为动物成像”。目前,该研究组正在研究新一代双光子显微成像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为未来即时病理、离体组织检测、术中诊断等提供新型的影像手段和分析方法。国内2PPLUS双光子显微镜的成像视野
下一篇: 日本高通量全自动膜片钳细胞功能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