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肠道菌群检测科研助力

时间:2024年05月31日 来源:

肠道是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大约有800~1000种不同细菌的种类和超过7000种不同的菌株栖息在肠道内,这些肠道菌群对维持健康与营养起着重要作用,肠道微生物组或其代谢终产物能够影响人体的免疫和代谢功能,通过表观遗传学机制还能对人体的基因表达起到调节作用,肠道微生物组的紊乱会导致宿主生理学的改变。随着人们对肠道菌群的关注度不断增加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及人体肠道菌群的宏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人们对肠道菌群有了更加深入的研究。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anti生素诊疗对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肠道菌群检测让您的健康早知道!安徽肠道菌群检测科研助力

安徽肠道菌群检测科研助力,菌群检测

从功能上讲,痛风患者的果糖、甘露糖代谢和脂质A生物合成基因丰度较高,尿酸降解和短链脂肪酸生成基因丰度较低。结合临床数据分析得到肠杆菌科物种丰度的降低与氨基酸代谢和环境感知的降低有关,这两者共同导致痛风患者血清尿酸和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基于三个肠道微生物基因的随机森林分类器在发现和验证队列中对痛风病症具有较高的预测性(准确度为0.91和0.80)。纵向分析表明,24周后,降尿酸恢复了部分肠道微生物群。与肥胖、2型糖尿病(T2D)、强直性脊柱炎(AS)和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对比分析表明,与代谢性疾病相比,痛风的宏基因组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相似度更高。该研究揭示了肠道生态失调与宿主尿酸盐降解和全身炎症的失调有关,可作为痛风的非侵入性诊断标志物。河南神经类疾病菌群检测准确性高上海沃本--专业的肠道菌群检测专业团队。

安徽肠道菌群检测科研助力,菌群检测

GenomeMedicine近期发表的文章,通过对RA病人的粪便菌群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分析,发现RA患者中存在与疾病活动指数——MCII相关的肠道菌群的分类和功能特征,且利用肠道菌群特征进行AI训练预测哪些患者MCII状态会发生改变,效果明显。提示我们改变肠道菌群以提高临床疗效可能是RA未来改善的希望。①对1988年-2014年间诊断为RA的患者进行回顾性、观察性队列研究,收集64份粪便样本进行宏基因组测序;②年龄是导致肠道菌群组成差异的比较大决定因素,其次是疾病活动指数——MCII状态,且MCII+和MCII-患者的基线肠道菌群特征、功能性生化途径都存在明显差异;③基线检查和随访中,取得临床改善的患者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较高;④神经网络利用肠道菌群预测哪些患者MCII状态会发生改变,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证明了肠道菌群的潜在临床实用性。

肠道菌群检测是继“人体基因组计划”后,2007年,“人体微生物组计划(HMP)”在美国正式启动,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投入1.5亿美元进行研究。“人肠道宏基因组计划(MetaHIT)”则由欧盟投入资金进行研发,共有8个国家的13个科研及工业机构参与研究。至今,两大计划在肠道微生物与孕期健康、早产、人体免疫、早期糖尿病的关系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结果,并在《科学》、《自然》等前列期刊发表数十篇科研论文,引起巨大反响。菌群检测是一种能够揭示人体内微生物生态变化的技术。

安徽肠道菌群检测科研助力,菌群检测

肠道菌群有什么?前面说了,肠道菌群构成复杂,细菌种类繁多,但还是能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共生菌群,主要有拟杆菌、梭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这几个名很熟悉吧,现在各类产品中铺天盖地的益生菌,说的就是后两者,有很多益生元或益生素就是用于补充或者刺激双歧杆菌的生长。这些细菌势力为庞大,占到了肠道菌群的99%以上,跟人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辅助消化多种食物,并保护我们的肠道。第二种是条件致病菌群,主要有肠球菌、肠杆菌等。这些家伙数量不多,但属于肠道里的不稳定因素。肠道健康时,共生菌群占压倒性优势,条件致病菌群就很安分;但要是共生菌群被破坏了,这些家伙就会引发多种肠道疾病。第三种是致病菌群,比如沙门氏菌、致病大肠杆菌等。它们是健康的破坏者,本不属于肠道,但一旦误食进入肠道,就会兴风作浪,导致腹泻、食物中毒等。我们为什么需要肠道菌群检测?云南医院菌群检测科研助力

肠道菌群检测--目前的热点前言;安徽肠道菌群检测科研助力

虽然肠易激综合征和抑郁症的病因尚不清楚,但目前公认的理论包括微生物介导的双向交流模型,或所谓的“微生物-肠道-脑轴”。肠道菌群通过免疫和自主途径与大脑沟通,调节胃肠道(GI)功能和大脑活动(Kennedyetal.,2014;Mayer等,2014)。近期的一项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和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之间的粪便微生物群特征相似,并且与健康对照的样本相比多样性更少(Liuetal.,2016)。解释这一机制的一种假设是,微生物群发育不良引起的粘膜免疫屏障功能障碍导致肠道通透性增加,这可能是导致抑郁和FGID包括IBS的常见发病机制的早期步骤。安徽肠道菌群检测科研助力

信息来源于互联网 本站不为信息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