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菌群移植

时间:2024年08月30日 来源:

2016年成功地将FMT应用于肠内急性GVHD中[4],(类固醇抵抗,n=3;类固醇依赖,n=1)。发现接受FMT后,3例达到完全缓解,1例达到部分缓解。2018年苏州大学附属医院团队发表了一项前导性研究,将菌群移植用于胃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中。该研究共纳入8名类固醇难治性GI-GvHD患者,FMT后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及组成恢复正常,且无进展生存期延长。2020年8月《ScienceTranslationalMedicine》纳入15名接受allo-HCT并发生肠道GvHD的患者,接受健康供体的单次菌群移植;在10名患者中,接受菌群移植1个月内可观察到完全的临床应答。且无需其它干预以缓解GvHD症状,其中6名可逐渐减少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持续的GvHD缓解与患者的生存率提高相关。菌群移植研究揭示,微生物群落失衡与多种慢性病有关联。上海菌群移植

上海菌群移植,菌群移植

皮肤菌群移植有望治特应性皮炎:①10名成年和5名儿童患者参与了粘膜玫瑰单胞菌(Rm)移植的非双盲实验,初步验证了该手段对治特应性皮炎(AD)安全有效;②移植来自健康志愿者(HV)的Rm,与AD症状减轻、类固醇外用药物使用减少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丰度降低明显相关;③未发现Rm移植具有副作用或并发症;④AD患者的Rm产生表皮刺激物单甲基戊二酸和组氨醛,而HV的Rm产生促进表皮健康的磷脂酰胆碱与磷脂酰乙醇胺;⑤Rm移植治AD的有效性受疾病家族史、环境因素的影响~山西自体菌群移植疗效借助菌群移植,医生成功帮助患者重建了受损的微生物生态系统。

上海菌群移植,菌群移植

粪菌移植的方法早起源于中国古代,1700多年前东晋时期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就记载了用粪汁来改善腹泻等疾病患者,当时称为黄龙汤。后来明朝李时珍也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一些粪菌移植的药物,包括人粪发酵物、新鲜人粪、干粪便、婴儿粪便等,症状包括严重腹泻、发烧、呕吐等多种消化道疾病。为了便于患者接受,这些中医典籍一般将这种以人粪便为原料的药物称为金汁或人中黄。但是传统中医粪便疗法更多是经验总结,具体机制尚未明确。粪菌移植作为现代疗法真正开始于1958年的美国,外科医生本·艾斯曼及同事将健康人的粪便经直肠灌入4位伪膜性结肠炎患者的肠道,其中3位患者得以康复。二十年后,科学家才确认伪膜性结肠炎是由一种叫艰难梭状芽孢杆菌的细菌过量生长所致,至此粪菌移植疗法才重新受到医学界的关注。

菌群检测的应用范围十分普遍。首先,它可以帮助医生诊断肠道疾病。比如,当患者出现腹泻、炎症性肠病等症状时,医生可以通过菌群检测了解肠道菌群的状况,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其次,菌群检测还能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比如,有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发展密切相关。通过对这些疾病的易感人群进行菌群检测,科学家们可以预测患者未来患病的风险。菌群检测还为科学健身提供了新思路。很多研究表明,运动可以影响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而肠道菌群又反过来影响人体的健康。通过菌群检测,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肠道健康状况,从而制定更加适合自己的运动和饮食方案。在进行菌群移植前,需要对供体进行严格的筛选,确保其肠道菌群健康且无传染性疾病。

上海菌群移植,菌群移植

2020年6月18日,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造血干细胞移植学组制订并发布了国内首部《中国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共识》(III)-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2020年版)(以下简称“共识”)。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也是导致移植非复发死亡的主要原因。共识的出台对aGvHD的精细诊断、及时诊疗、规范用药及动态评估疗效都提供了系统的指导,对规范该学科的临床实践意义非凡,对改善造血干细胞移植疗效和患者预后至关重要。移植的菌群可以帮助恢复患者肠道内的微生态平衡,从而改善疾病症状。浙江研究菌群移植耗材

菌群移植的安全性与长期效果,仍需大量临床试验来验证。上海菌群移植

2019年亚太胃肠病学协会(APAGE)和亚太消化内窥镜学会(APSDE)联合发布《粪便微生物多样性的科学前沿》,推荐FMT复发性货难治性艰难梭菌、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2020年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中国国际医疗保健促进交流会加速康复外科分会、中国微生态创新联盟和上海预防医学会微生态专业委员会发布《菌群移植标准化方法学的建立与临床应用中国共识》,制定了我国关于菌群移植标准化方法学的建立与临床应用共识,推荐用于多种肠道内及肠道外疾病的。 上海菌群移植

信息来源于互联网 本站不为信息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