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供应链前景

时间:2023年02月06日 来源:

1. 医疗器械经销渠道整合与简化,二级及以下经销商被一级经销整合或被迫退出。整合后的一级经销商将扩大其网络覆盖范围。 2. 在集采和两票制影响下,生产企业或其一级经销商需要直接对接众多医疗机构,因此过去单一总仓覆盖全国的模式不可持续。一方面生产及代理企业需要横向扩展,在全国多地区建立分拨中心,建立更加直接的仓配覆盖模式。 另一方面针对基层医疗机构、民营医院、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这一下沉市场,由于下沉市场货品订单相较公立医院的集中采购更零散、批次更多。集中采购仍将是医疗器械行业主旋律,并将不断扩围扩面。以降价控费为目标,量价挂钩、招采合一、价格联动。医疗器械供应链前景

重点涉及三类企业:供应链上游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供应链中游的医疗器械流通企业和位于供应链下游的医疗机构。 生产商、经销商积极应变,经营环境变化需要生产及流通企业建立覆盖客户类型更广,网络更加纵深的多级物流配送体系,进而实现24小时内客户订单回复,72小时内完成直达县乡医疗机构的高效货品配送要求。 经销商不再承担囤货等功能,转型为服务供应商,提供物流配送,跟台消毒等服务。收入模式由原来的买卖差价模式变为收取服务费的模式。常规器械供应链市场医疗器械供应链大变革,智能决策如何撬开新的增长点?

在防疫风险叠加全球贸易摩擦的动荡环境下,毕马威日前发布报告,提示医疗健康领域企业应该更加聚焦于供应链的本土化。 “在医疗健康领域,供应链断裂的风险逐渐增加,供应安全问题将日益凸显;此外,贸易摩擦导致供应链采购成本上升,对于我国大部分制造企业,原材料成本占经营成本的很大一部分,因此原材料采购价格对我国企业的供应链成本影响巨大。” 毕马威认为,短期内供应链区域化布局是企业较为关键的选择。“高新技术产品的供应链主要要素相对来说更为复杂,企业除了考虑必要的产品质量、生产和运输效率、原材料质量及成本影响因素外,产业链中各个企业相对地理位置的集中度等因素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从规模看,2017年全球前15大医疗器械种类销售额达3420亿美元,合计市场规模占比为84.40%,预计2024年可达5017亿美元。其中,市场规模较大的是体外诊断(IVD)、心血管类和影像类。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结构中,前四类合计占比55%,与全球医疗器械行业结构相似,市场较大的依次是影像类(16%)、IVD体外诊断(14%)、低值耗材(13%)、心血管(6%)和骨科(6%)。 从相对增速的角度看,未来几年哪些具有较高成长性呢?从全球市场来看,增速较快的是神经科和糖尿病管理,分别为9.1%和7.8%。从国内市场来看,增速较快的是耳鼻喉及心血管,能达到18%左右。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企业的升级运用,医疗器械供应链将逐步实现整体智能化的转型。

仓配一体化是目前物流企业共同的目标,但是,要做到仓配一体需要建造成本与时间成本都很高,而「仓+配」通过第三方配送,只需要把货物从分仓拉到分拨中心进行配送,从而扩大分仓的覆盖面积降低成本,所以提升时效的意义究竟是否值得大量资本的投入,未来依然需要实践检验。物流资源的整合利用只是共享云仓的其中一端,另外一端是共享体系中的客户,共享云仓平台通过集成客户,运用中台系统进行统一分类、规划,自动匹配物流解决方案。通过平台服务供应链上下游,进行资源整合、提升、匹配,将共享资源落地于流量。在医疗器械的城市配送环节,现有的相关政策往往要求配送服务的企业应具有符合《医疗器械管理规范》要求。输注类器械供应链供应商

医疗器械行业已经转变过去传统、粗放式发展,通过信息智能化手段提高质量及效率。医疗器械供应链前景

可以预期,相关试剂产品将在未来常态化的防控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这只是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此基础上,如何保障高效的医疗器械产业供应链体系是市场参与各方的关注焦点。但聚焦医疗器械领域,市场规模增速可观。在前景乐观的同时,医疗器械供应链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供应链变化速度超过预期。从耗材两票制的提出到执行,再到取消医用耗材加成,供应链环节不断压缩,去中间化程度之快超出很多人的预期。政策推行下,医疗器械行业集中度将会得到提升,随之,中小型企业的生存压力也将更加突出。医疗器械供应链前景

杭州原华供应链有限公司致力于成为中国前列的综合供应链服务平台,公司以“安全、快捷、专业、高效”为服务宗旨,拥有专业团队,专业仓储与物流体系,在国内外拥为客户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致力于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的供应链管理服务,为客户实现效益优化。我们提供安全、可靠、便捷、高效的物流服务。我们拥有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管理团队,我们始终秉承“客户第一”的服务理念,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不断完善自身建设,提供更加高质的综合供应链服务!我公司竭诚欢迎广大新老客户前来洽谈合作。

信息来源于互联网 本站不为信息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