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疗行业数字化转型选择

时间:2023年09月13日 来源:

国产替代仍是未来中国医疗器械发展的主旋律,同时伴随着自主创新与技术升级。众所周知,医疗器械创新周期长,投资高。创新企业拿上几轮初期投资容易,但当面临市场化,接受外界评判和社会市场残酷考验时就出现了问题。但如果过分迎合市场,往往也无法达到比较好效果。营销部门如果不能充分理解研发,过多地照顾客户和市场的需要,对研发立项过多影响,所推出的产品就可能缺乏前瞻性和技术性。研发部门和营销部门能够相互理解,彼此协作顺畅的企业较为有限。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驱动力。而如何搜寻和整合好这些资源也是一个很好的课题。无论如何,创新需要试错,从0到1的过程,注定荆棘满布。互联网医疗不是简单线下业务的互联网化,是医疗实现在线化的管理与服务,建立全新的业务模式与医疗生态。北京医疗行业数字化转型选择

近日,医保局发布了《关于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医用耗材支付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主要包括4大部分15条内容。《通知》中所指医用耗材是指经医疗器械相关部门注册或备案,获得上市资格,且可以单独收费的耗材。根据《通知》,自本通知印发之日起,各省出台医用耗材目录前应报医保局备案后实施。鼓励省级医疗保障部门之间采取区域联盟或协作等形式,探索建立联盟或区域内统一的耗材目录和支付标准。医保局将适时启动医保医用耗材目录制定工作。 北京医疗行业数字化转型选择在数字化医疗进程中,大医生可为线下实体医院开发或半定制互联网医院系统,助力医院实现信息化建设。

智慧医疗是从颠覆医疗的“野蛮人”到拥抱医疗的“融合者”的转变。 技术的转变:历经医疗信息化、互联网医疗阶段,医疗产业与新一代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已进入深度融合阶段,实现了“设备-网络传输-信息处理-业务”闭环,逐步走向真正的智慧医疗。 政策的推进:官方高度重视智慧医疗对整体医改的推动作用,2015年-2018年期间,卫健委、工信部、各个省市官方机构等纷纷出台文件,进行自上而下的政策部署。信息化、互联网医疗、人工智能等单一零散的概念,逐步统一为智慧医疗的整体理念和实践。 市场的转变: 传统医疗器械企业:业务需求和数据信息的提供者 医疗AI初创企业:多种实际应用商业模式多样但仍在探索阶段 互联网巨头:互联网技术+海量流量对医疗健康领域“全覆盖

协同推进支付方式改进是重要一环,特别是对于单价较高的高值医用耗材而言,医生难以在DRG总额限制的情况下使用。

《通知》提出,稳妥有序推进支付标准工作。鼓励各省探索制定医用耗材医保支付标准,并进行动态调整。完善支付标准与集中采购价格协同机制,集中带量采购中选产品按相关规定确定支付标准。探索以准入谈判等方式合理确定部分高值医用耗材支付标准。

建立与DRG、DIP支付方式改进等政策的协同推进机制,形成正向叠加效应。统筹考虑医用耗材的支付范围、支付标准及支付政策等,及时完善总额预算、病种/病组付费标准等。对于创新器械的合理使用和推广,调整DRG总额预算是一个方式,另外一个方式就是“除外支付”。 医疗器械行业逐步趋于成熟的同时,其电商化将是必然发展趋势。

因为我们的专业,能为客户专业化服务,不仅为客户大幅节约了仓储物流成本,而且整体提升了医疗器械流通领域的全程追溯及质量控制水平。实现了与委托企业、储运中心、终端客户间的物流点对点无缝对接。提供整体贮存、出入库管理、产品养护、质量控制、管理团队等整体委托服务,大幅降低企业物流成本。通过互联网技术向监管部门提供实时监管数据,包括可以登录系统内查询到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委托方的名称、产品名录、数量及其相关合法性证明信息等。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倒逼智慧医疗行业发展 。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模式

无论是医疗机构还是医药卫生企业来说,数字化都是发展的新道路。北京医疗行业数字化转型选择

当前社会发展形势对医疗卫生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城镇化的推进加剧了城乡医疗资源的不平衡和医疗资源的负荷缺口,城市医院寻求更便捷高效的智能手段来缓解日益增大的巨额医疗压力,老龄化社会愈演愈烈, 慢性病健康管理等问题,使得当前医院亟待寻找需要改变运营方式,不断探索医疗智能化转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1%,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长8.1%;人均消费支出2.41万元,其中人均医疗卫生支出2115元,增长14.8%,占人均消费支出的8.8%。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不断上升,倒逼智慧医疗产业发展。北京医疗行业数字化转型选择

信息来源于互联网 本站不为信息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