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沙门氏+显色培养基实验应用

时间:2024年03月31日 来源:

沙门氏显色培养基的主要成分:营养物质:沙门氏显色培养基的营养物质主要包括碳源、氮源、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这些营养物质为菌落生长提供了必要的营养条件,促进了菌落的形成和生长。碳源:沙门氏显色培养基中常用的碳源有葡萄糖、果糖、蔗糖等。这些碳源能够为菌落提供能量和碳源,促进菌落的生长。氮源:沙门氏显色培养基中常用的氮源有肉汤、酵母提取物、胨等。这些氮源能够为菌落提供氮元素,促进菌落的生长。矿物质:沙门氏显色培养基中常用的矿物质有钠、钾、镁、钙等。这些矿物质能够为菌落提供必要的微量元素,促进菌落的生长。维生素:沙门氏显色培养基中常用的维生素有硫胺素、核黄素、叶酸等。这些维生素能够为菌落提供必要的生长因子,促进菌落的生长。在使用沙门氏显色培养基进行细菌培养时,需要注意培养时间的要求,一般来说培养时间为18-24小时。成都沙门氏+显色培养基实验应用

成都沙门氏+显色培养基实验应用,沙门氏+显色培养基

沙门氏显色培养基是一种常用的微生物培养基,它可以用于检测沙门氏菌等革兰氏阴性菌的生长和鉴定。在使用沙门氏显色培养基时,我们需要了解它的光学特性,以便更好地使用和解读培养结果。首先,沙门氏显色培养基的颜色是红色的,这是由于它含有一种叫做溴酚蓝的指示剂。溴酚蓝是一种酸碱指示剂,它在酸性环境下呈黄色,在碱性环境下呈蓝色。在沙门氏显色培养基中,溴酚蓝的颜色呈现为红色,这是因为培养基中还含有一种叫做中性红的染料,它与溴酚蓝混合后呈现出红色。盐城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生产商沙门氏显色培养基对沙门氏菌具有很高的特异性。

成都沙门氏+显色培养基实验应用,沙门氏+显色培养基

沙门氏菌检测过程进行分析梳理:样品处理及预增菌:无菌操作称取25g(mL)样品,置于盛有225mL缓冲蛋白胨水(BPW)的无菌均质杯、均质袋或合适容器内,根据标准要求进行均质。若样品为液体,即可以均质,也可以震荡混匀。于36℃±1℃培养8h-18h。前增菌的缓冲蛋白胨水(BPW),为非选择性的增菌培养基,培养过程中缓冲体系能将培养基维持在较高pH,有利于受损细胞的恢复。蛋白胨提供碳源和氮源满足细菌生长的需求;氯化钠可维持均衡的渗透压;磷酸二氢钾和磷酸氢二钠是缓冲剂。

沙门氏菌检测过程进行分析梳理:选择性增菌:将培养后BPW摇匀,取1mL转种于10mL 四硫磺酸钠煌绿增菌液(TTB),于42℃±1℃培养18h-24h,同时再取1mL转种于亚硒酸盐胱氨酸增菌液(SC),于36℃±1℃培养18h-24h。TTB增菌液的配制有两个注意事项,一是碳酸钙是TTB的正常成分,作用是中和吸收有毒性的代谢物质(主要是培养基酸碱度的变化对菌生长的影响)。但是碳酸钙不溶于水,所以TTB有沉淀是正常的,分装时一定摇匀分装。二是四硫磺酸钠是TTB抑制性的中心成分,培养基也以此命名,但成分表中并没有四硫磺酸钠,它是在碘液煌绿加入后,硫代硫酸钠经碘氧化生成的。四硫磺酸钠对大肠菌群有抑制作用,但不稳定,所以碘液和煌绿必须在临用前加入。SC培养后,若菌生长,培养液会变红,但是变红不意味着沙门氏菌的存在,还需要往下进行。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是一种专门用于分离和鉴定沙门氏菌属细菌的培养基。

成都沙门氏+显色培养基实验应用,沙门氏+显色培养基

沙门氏显色培养基的应用领域:医药领域: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医院染上病原菌,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如肠炎、伤寒、副伤寒等。因此,在医院环境中,使用沙门氏显色培养基可以有效地检测医疗设施、医疗器械、医护人员等是否存在沙门氏菌。此外,在药物研发和生产过程中,沙门氏显色培养基也可以用于检测药品中是否存在沙门氏菌。环境领域:沙门氏菌可以通过水、土壤、动物等途径传播,因此在环境监测中,使用沙门氏显色培养基可以有效地检测环境中是否存在沙门氏菌。特别是在水源、污水处理厂、养殖场等易受污染的环境中,沙门氏显色培养基的应用更为普遍。沙门氏显色培养基可以用于食品、水、牛奶、冰激凌和肉制品中沙门氏菌的检测和防控。武汉沙门氏显色培养基科研应用

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的优点包括检测结果准确性高、使用过程简单方便等。成都沙门氏+显色培养基实验应用

沙门氏菌检测过程进行分析梳理之关键控制点:a、样品处理:尽可能缩短解冻时间,使竟争菌群生长较少,并减小对沙门氏菌的损伤致病菌取样一定要均匀并具有代表性(蛋黄蛋清混匀取样)。b、培养基及培养方面:(1)没有一种培养基可疑准确无误的筛选出沙门氏菌,必须选择多种选择性培养基同时筛选,只能说显色培养基综合选择性更强。(2)试剂和培养基的配置一定要严格按照说明书配置,是否需要高压灭菌,添加剂用量及培养基保存条件。(3)BS培养基是分离沙门氏菌的高效培养基,特别适用于伤寒类的沙门氏菌,不是所有的选择性培养基都能有效分离出伤寒沙门氏菌和副伤寒沙门氏菌,BS是分离伤寒类沙门氏菌的头选培养基。成都沙门氏+显色培养基实验应用

信息来源于互联网 本站不为信息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