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机房动态冰蓄冷保温

时间:2024年12月28日 来源:

热泵工沉,热泵原理同能源塔的系统原理,是从蓄冰槽内吸收水的热量进行制热,可通过冷却水、土壤、河湖水等进行释冷。供热时,即时或分时向大气或其它热源全部或部分放冷。当放冷速率跟不上时,冷量就以冰晶的形式供热放冷可以不同时,如10小时供热可以24小时错时放冷;条件允许时,可用低谷电化冰间接蓄蓄存热。系统耗材少。当蓄冰量为65%蓄冰槽与盘管蓄冰槽体积相当,但无需盘管,且在蓄冰槽内不需要预留检修空间。可供热。通过吸收蓄冰槽内水的热量进行制热,经冷却塔或其它方式散冷,若为四管制系统,可同时利用此冷对空调未端进行供冷,达到使用热回收的节能目的。可随时蓄冰。增加蓄冰量代价小。加大蓄冰池和蓄冰时间即可。动态冰蓄冷可以改善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上海机房动态冰蓄冷保温

上海机房动态冰蓄冷保温,动态冰蓄冷

动态冰系统克服了传统冰蓄冷因冰层逐渐加厚热阻增加,导致双工况冷水机出水温度随冰层加厚逐渐降低,且制冰效率下降有效蓄冰量低的缺点;同时也克服了水蓄冷是冰蓄冷8倍以上体积的占地问题。本系统创新的采用了蓄能枢纽机组、不锈钢蓄冰蓄热槽、电锅炉、双工况冷水机等关键性集成多功能设备,较大程度上降低了机房设备数量,减化了系统流程,减少了施工安装工程量,也解决了传统蓄能系统设备占地面积大的问题,使得蓄能型总控空调系统更减化更易用更易管理和维护。安徽工业动态冰蓄冷技术动态冰蓄冷还可以应用于工业生产中的冷却过程,提高生产效率。

上海机房动态冰蓄冷保温,动态冰蓄冷

过冷却热交换器可以采用壳管式、套管式、板式等多种形式的换热器。为了防止过冷水在换热器内结冰,换热器内表面需要进行特殊涂层处理,同时对换热器内部的流场特性也有很高的要求,否则很难获得足够大的过冷度,以及避免堵塞。过冷却解除技术也包括多种,如机械方法、热方法、超声波方法等。过冷水式动态制冰技术的系统控制要求非常高,这也是该技术走向实用化所面临的一大技术难点。由于冰浆中固液两相存在密度差,在蓄冰槽中可以循环抽取出冰浆中分离出来的液态水,再送回制冰系统中生成冰浆,由此可使蓄冰槽内的冰浆固相含量(IPF)达到60%以上。

动态冰80年代起源于日本,2000年后传入中国,2008年正式在国内开始商用,截止目前动态冰案例百余个。经历十几年的发展和技术迭代,由早期的分体式动态冰系统,走向体积更小功能更全的冰蓄冷整体综合设备,也由早期的单蓄冷发展为蓄冰蓄热同槽蓄能系统,更好的适应了用户的 、小体积、收益高需求。动态蓄冰蓄热系统是目前国 际 上 较 的主流蓄能技术,采用具有良好流动性的过冷水法制取冰浆,取代老式蓄冰技术,具体为采用板式换热器流动换热形成过冷水再制冰,制成的冰浆通过管道输送至冰槽储存,实现制冰储冰分时分空间处理,达到冷水机在蓄冷周期全程保持高 效的-3度出水,满 载运行的目的,使有效蓄冰量上了一个大台阶。动态冰蓄冷可以通过冷却水的回收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上海机房动态冰蓄冷保温,动态冰蓄冷

系统存在的问题及潜在的风险,从技术原理上来看,冰晶式动态蓄冰相对于静态蓄冰有一定的技术先进性,但之所以该系统未成为目前市场的主流蓄冰形式,主要是在系统的稳定性及可靠性上也存在潜在的风险,甚至有因为冰晶堵塞导致系统不能使用的失败案例。以下对该系统存在的潜在问题分析如下:温度传感的延迟性可能造成结冰误差,因为温度传感的延迟性,当传感器检测的温度<实际温度时,溶液不会结冰;当传感器检测的温度>实际温度时,溶液结冰过多,溶液发生蒸发器冰堵、管道、阀门、水泵叶轮磨损的问题,甚至堵塞。动态冰蓄冷可以减少对水资源的竞争,改善水资源的分配公平性。河北专业动态冰蓄冷储能

动态冰蓄冷可以通过冷却塔等设备实现冷却水的循环利用。上海机房动态冰蓄冷保温

该系统相对于静态蓄冰的优势,主机能效高。初始的冰点温度约为-1℃,蒸发温度约为-4.5℃,每个循环约形成2%的冰晶,每个循环后溶液会有增加,一般设计为50%的蓄冰量,蓄冰完成后,溶液浓度会增加到6%,这时对应的冰点是-2.5℃℃,蒸发温度约为-5.5℃,主机能效有所下降,主机COP在4.5以上。而双工况盘管蓄冰,乙二醇为-5.6℃,蒸发温度为-7℃的,主机的COP在3.5以下,且同样静态冰制取过程中,由于随着冰层厚度的增加,传热也逐渐有所减少,主机需要卸载,从而会延长制冰时间,增加能耗。注:对于系统,须考虑综合能耗。(对于大于1200RT,同样需要用双工况冷水机组经制冰换热器实现。)上海机房动态冰蓄冷保温

信息来源于互联网 本站不为信息真实性负责